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广西 -> 正文
广西西林县:感恩奋进谋跨越 句町故地谱新篇
广西日报  2022-11-08

勤劳踏出致富路。

群众用上放心水。

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

西林麻鸭产业旺。

民族教育蓬勃发展。

易地安置家园美。

田西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

绿色生态养猪场。

生态宜居新农村。

桔子丰收果满园。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国沙糖桔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一张张亮丽的国字号名片见证了西林县30年的沧桑巨变。

  西林县位于广西最西端,历史上曾是句町古国的政治中心之一。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等6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90%。1992年,西林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享受自治县待遇。

  三十而立。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林县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攻坚克难,昔日的边远小城面貌焕然一新,从贫瘠荒凉到茶果飘香,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从羊肠小路到康庄大道……句町故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上步伐铿锵。

  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西林始终坚持农业立县,努力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建成20.83万亩以沙糖桔为主的柑橘类水果,10.03万亩茶叶、15.3万亩油茶、11.39万亩以铁皮石斛为主的林下经济等“四个十万亩”特色种植业,生猪、麻鸭、生态渔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工业强县,立足丰富的林业资源,着力打造西合工业前沿阵地金山产业园区,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形成以林产业加工为主的工业产业,获得“百色市发展工业先进县”荣誉。坚持三产兴县,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建成广西首个中国(西林)商用大数据中心,入选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中国—东盟信息港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国家4A级景区宫保府等一批历史名迹的文化旅游价值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深挖“驮娘孝道文化”、发展驮娘江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旅游名片越擦越亮,服务业提质增效不断加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92年的8553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42.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2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42元。

  2.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从成立经济开发办公室,到“十三五”期间向贫困发起总攻,西林尽锐出战、访贫问苦,摘掉了一顶顶贫困村、贫困户的帽子,全县4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减贫11505户50235人,贫困发生率从33.23%到全面清零,成功摘掉贫困县帽子,成为桂西北五县第一个脱贫摘帽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县各族同胞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工作,牢牢守住防止返贫底线,千方百计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加大对各民族群众产业发展引导,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更富足,乡风文明更和谐。截至2021年底,全县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3568.63元,同比增长27.60%,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提升。

  3.幸福家园扩容提质

  以大气魄、大手笔、大规划投入城市建设,大力建设两个开发区、精心规划鲤城新区、提升改造老城区、全力开拓城西新区。实施城区排污管网改造、市政道路提质升级、城市绿化等一批改造工程;建成民族文化广场、铜鼓体育馆、足球场以及月亮山公园等人民休闲健身场所;建设福宁佳苑、御景水岸、龙御尚城、万力铂园等一批现代化小区,城市功能和品位显著提升,承载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更多农村人口到县城落户兴业,县城区面积从1992年的不足3平方公里拓展至如今的9.09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从9600余人发展到如今的4万人,城镇化率提升至37%。统筹推进城乡协同发展,科学规划乡镇建制,从原来的2镇9乡撤并为如今的4镇4乡,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8个乡(镇)的县域布局。不断完善乡镇服务功能,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普遍改善,实现乡乡通二三级路、村村通四级路、20户以上村屯通水泥硬化路。各族群众幸福家园越建越完善、越建越美好。

  4.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深秋时节,在田林至西林高速公路施工现场,近2万名建设者正在日以继夜奋战,力争今年底结束西林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西林将形成2小时直达百色、1小时可至云南、贵州的交通圈,区位“末梢”将变成区位“优势”。该县努力打破交通桎梏,以“一心五射”的交通大格局为主攻方向,建成3条与云南、贵州接边二三级公路。积极探索跨省区联建工作,与滇黔相关县(市)共同推进万峰湖合作、“跨省通办”、支部联建、联席会议制度等多个领域多个战略合作事项,不断刷新桂滇黔“战略合伙人”身份,“一肩挑三省”作用日益凸显。

  把握发展机遇,借力中国—东盟博览会、“湾企入桂”、东西部协作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200余家企业到西林落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呈井喷式增长,市场主体总量从1992年1848户增长到今年的1.23万户,市场主体活跃度总体稳定在99.97%。共推出1200多个改革事项,解决了当地群众最关心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5.生态优势日益突显

  坚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守护蓝天白云,保护好辖区486条河流生态和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全力实施造林补贴、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国家试点建设,大力开展万峰湖、威后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努力保护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家园。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69%,空气优良率达98%,地表水监控断面水质、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控检测达标率均为100%。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自治区级生态县、广西森林县城等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山上种植经济林,山腰形成茶园、水果带,山下培育粮食区、产业园。把库区变景区,茶园变游园,资产变资金,先后建成3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社、示范基地,6个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区。

  6.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日前,广西公示了2021年度平安市、县名单,西林再一次榜上有名。在此之前,该县已连续15年获评“广西平安县”。该县统筹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妥善化解处理山界林权、田地确权等纠纷,维护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与接边九县(市、区)建立跨县域接边治理工作机制,实现接边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覆盖全县8个乡镇99个村(社区),建成“市域治理·西合党建”5G+大数据平台,推动社会治理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大、政协工作,提升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占比,加大一线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培育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到队伍中来,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7.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有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创新十二年一贯制办学,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9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2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38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目标已经实现。着力做优做强医疗服务,推行公立医院集团化改革,与深圳罗湖区集团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成立医共体,构建起“县强、乡活、村稳”的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病有所医、病有良医”的民生承诺逐步变成现实。大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建成一体化救助服务中心、康养服务中心,医疗、养老、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动力电、硬化路、4G网基本实现村村覆盖,民生福祉全面增进。

  8.民族团结之花盛开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讲好西林民族团结故事,全领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功创建3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16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在民族团结进步上树模范、立典型,引导各族同胞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立足三省(区)交界区位,推进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让优秀民族文化百花齐放,《唱娅王》《移风易俗兴壮乡》《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等一批民族节目先后进京展演,共有欧贵婚俗、壮族山歌调、八音坐唱等民族文化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三月三”歌圩、苗族“跳坡节”、瑶族“盘王节”、彝族“火把节”等各民族节庆风俗完好传承,各民族共襄节日盛会、广泛开展各类民间活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一村多族和睦居、一家三族乐融融”的情景比比皆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辉煌三十年,砥砺再出发,西林16万干部群众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华章。(农珍艳 王正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