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广西 -> 正文
柳州三江:距今有200多年历史的侗戏焕发生机
柳州1号客户端  2024-05-10

  “(侗话歌词音)万有装卡吊惰梅嘎晒道听,刚送灭底听吊分……”日前,位于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南寨村的侗戏传承基地里,传来阵阵悠扬的旋律,一场精彩的侗戏正在上演,穿着侗族服饰的村民,跟随音乐用方言唱起了村规民约。

侗戏引客来。龚普康 摄

  侗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三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更是通过一场场乡间田野上的演出,将侗戏唱进了年轻人的心中。侗戏是如何在三江“活起来”,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近日,记者走进三江寻找答案。

  用文字记录侗戏起源

  在侗戏传承基地里,挂着一幅彩色的分布图,该图按经纬度呈现出一个半月形,里面用红点、五角星等图案标出了不同的地名。

  “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侗戏的分布情况,三江西部地区的富禄苗族乡、梅林乡,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大年乡、洞头乡,以及桂林、湖南、贵州等地均有侗戏这种表演形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戏代表性传承人杨开远说,“侗戏距今有近200年的历史,传入三江有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乡村逐渐发展,侗戏也赶上了好光景,有了文字的记载。”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南寨村的侗戏传承基地,杨开远在教村民进行侗戏表演。

  杨开远口中的好光景,在传承基地里可见一二,侗戏的起源、表演形式、剧本、服装等内容,用文字或实物进行了记录和展示。

  据悉,侗戏是以演唱为主、辅以说白的舞台表演艺术。它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创始人为贵州省黎平县腊洞村人吴文彩。

  “侗戏有自己的音乐、舞美和唱腔,其中,唱腔分为普通腔、悲腔、歌腔等。” 杨开远介绍,“侗戏之所以有鲜明特色,是因为吴文彩是以侗族大歌、琵琶歌为基础,吸收汉族地方戏曲程式和表现手法新创造出的表演形式,并有《珠郎娘美》《梅良玉》等众多经典剧目。”

  丰富侗戏剧本内容

  “侗戏传承的最大挑战是,侗族没有文字,过去的剧本内容都是靠口口相传。”杨开远说,历经战争等历史因素,很多剧本丢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家才开始以“汉字记侗音”的方式,恢复部分侗戏剧本。目前,在三江流传的剧本有约500部。

  为保留侗戏的“薪火”,三江在全县的9个乡镇开展侗戏戏师普查,对侗戏相关的历史文献、戏台等进行挖掘和收集,并出版了书籍《新编侗戏》,对侗戏剧本进行整理和翻译。

杨开远在介绍演奏侗戏的乐器。

  此外,杨开远等侗戏非遗传承人也开始对侗戏进行创新,围绕群众的身边事进行剧目创作,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并用通俗易懂的侗戏将道理、村规、防疫等内容唱给群众听,让侗戏焕发新的生机。目前,仅杨开远就创作出60多部侗戏。

  2011年,侗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三江各级侗戏非遗传承人还以恢复和创建侗戏队伍为己任,在传承基地、村屯开班授课,对侗戏演员的台词、眼神、动作等进行指导与演示,甚至走出自治区表演与教学,努力让侗戏走上更大的舞台。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南寨村的侗戏传承基地,村民在进行侗戏的排练。

  目前,三江共有18名各级侗戏代表性传承人,收录在册的侗戏文字档案有28卷。

  侗戏“圈粉”小戏迷

  在侗戏排练现场,不管乐手如何切换节奏,当地群众总能快速辨别出表演的具体剧种。三江良口乡人大副主席杨银芝笑着说:“虽不是专业人士,但一听节奏就知道是不是侗戏。”

  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本领,离不开当地政府大力推动的侗戏进校园、入村屯政策。在南寨希望小学,各级侗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会不定期地走入课堂教学生唱侗戏。学生覃惠云说:“很喜欢唱侗戏,每次都很期待老师来上课。”

杨开远到南寨希望小学与学生分享他和侗戏的故事。

  虽然会唱侗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侗戏都在坐“冷板凳”。为破解传承难题,三江将当地有影响力的侗戏传承活动艺人列入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申请专项资金,在各村屯开展丰富多彩的侗戏传承活动和建立侗戏大数据平台。杨开远等非遗传承人也不辞辛苦到各学校、村屯教侗戏,他说:“以前进村教侗戏,要走山路,一走就是三四个小时,一待就是两三个月。”

  如今,苦尽甘来,侗戏“圈粉”越来越多的小戏迷,杨开远也有了新的想法,希望政府通过人才引进、加大扶持力度等方式,吸引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和专业人才加入保护和弘扬侗戏的队伍当中。(覃珩 覃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