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上海文艺界亮出红色家底展现原创实力
光明日报  2021-05-10

  5月7日晚,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宝塔山》在上海大剧院全球首演。延水河边、宝塔山下,足尖飞舞,讲述动人的青春故事。这是上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剧目之一。

  今年2月到4月,申城各剧场轮番上演建党百年历程中的红色记忆,城市上空回响着经典之声。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和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共同承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上海文艺界亮出红色家底。

  紧随其后,从5月开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拉开大幕,来自14家院团机构的15台剧目次第亮相,用艺术语汇奏响时代强音,展现上海文艺界的原创实力。

  复排复演经典作品,激活红色记忆

  4月17日晚,上海京剧院排演的现代京剧《杜鹃山》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京剧名角史依弘饰演的女主柯湘赢得一片叫好。

  演罢几场,史依弘直言:“《杜鹃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杜鹃山》由北京京剧院于1964年创排首演,2001年上海京剧院首次排演,史依弘成了上京的第一代“柯湘”。时隔20年再上《杜鹃山》,在她看来,要琢磨的内容还有很多。音乐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大胆融入歌剧、地方戏、民歌小调等元素,身段动作则借鉴芭蕾的形体舞姿,可谓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但又没有脱离京剧的范畴,整体和谐统一。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上海京剧院的看家大戏《智取威虎山》也是参演作品之一。上京第六代“杨子荣”蓝天说:“站在共产党人的初心之地,借着这样一部作品,献礼建党百年。这也是艺术工作者的初心:把好的作品,无限地呈现。”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这座光荣城市孕育了一大批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在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中,上海9家文艺院团呈现12台红色优秀经典作品,涵盖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作品中,有的着眼于上海这片热土的红色记忆,如评弹《王孝和》;有的作品创作并首演于上海,如音乐《长征交响曲》、越剧《家》等;有的成为上海各家文艺院团的红色“传家宝”,如沪剧《江姐》、歌剧《江姐》、芭蕾舞剧《白毛女》等。

  这些镌刻着红色基因的作品勾勒出伟大历程中一个个鲜活侧影。沪上文艺工作者们在传承中激活经典的魅力,为作品注入时代内涵,为主旋律力作更添新意,赢得更多观众共鸣。

  走进历史走近观众,让经典开出青春的花

  4月23日至25日,上海淮剧团创排的都市新淮剧《寒梅》在天蟾逸夫舞台连演三场。崭新书写英雄与信仰的舞台实践,打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观众。有观众留言:“赋予老题材以新视角,开启了红色戏曲新的书写方式。”

  《寒梅》取材于王愿坚小说《党费》。该剧编剧、剧作家罗怀臻告诉记者,这是在淮剧《党的女儿》故事基础上的一次全新改写,是对在当下舞台演出语境中表达崇高与伟大、传递真情与真性的一次深入思考和文本呈现。

  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告诉记者,为了《寒梅》的创排,剧团已准备一年多。2020年年初,启动对剧本的研发、创作。今年3月,主创主演赴江西瑞金、井冈山采风。“我们希望高举都市新淮剧旗帜,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井冈山精神,讴歌共产党人敢于牺牲、坚守信仰的伟大情怀。”

  发掘好、讲述好、传播好红色故事,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上海举办“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和“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通过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让经典开出青春的花朵,凸显上海红色文化标识度。

  1931年,左联五烈士牺牲于上海龙华。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上海戏剧学院创排大型原创话剧《前哨》。“90年前,他们不肯顺流而下,用青春和信仰去解开时代的镣铐。90年后,我们追踪他们用鲜血留下的足印,以初心召唤未来的征途。”该剧编剧、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说。

  改编自刘和平作品《北平无战事》的京剧《换人间》,备受期待。该剧以和平解放北平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将人物置于滚滚历史洪流之中,细腻描绘他们的亲情、爱情以及家国情,展示中共地下党员的群像和他们深沉的情感、坚忍的品格、坚定的信仰。

  每一部作品,就是一堂生动的文艺党课

  经典剧目复排复演、新创作品层出不穷的幕后,是沪上老艺术家与年轻文艺工作者们忙碌的身影。年迈如沪剧《芦荡火种》的导演周中庸,虽逾八旬,再次出山,执导依旧一丝不苟。精炼剧情、加入群舞元素后的《芦荡火种》,追上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剧目变得更加青春;年轻如歌剧《江姐》的创作团队,平均年龄35岁,他们以当代审美审视舞台,以当代视角展现历史,为经典加入时代气息,让主旋律作品焕发新活力。

  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经典《挑山女人》第一代传承人金洁,上海芭蕾舞团第六代“大春”吴虎生、“喜儿”戚冰雪……活跃在上海文艺舞台的年轻人,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观众:这些红色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红色精神值得代代相传。

  一部红色精品剧目,就是一堂生动的文艺党课,让峥嵘岁月重现,让党史教育入脑入心。当舞台艺术“开口”讲述党史,这样的文艺党课市民喜闻乐见。剧场里,观众席人头攒动,叫好与掌声不断;线上,沪剧《江姐》和《芦荡火种》的幕后直播和全剧直播吸引近50万人次观看。

  对文艺工作者而言,红色经典的复排复演、新创作品的酝酿打磨,整个过程也是最具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党课。查阅文献和影视资料、走访烈士家属、探寻红色故地,一支支主创团队重回历史现场。上海文艺工作者翻开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将百年光辉历程中的故事化成动听歌声、曼妙舞姿,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历史深处走来,走进人们的心中,为壮阔深沉的舞台赋予时代感和青春气息。(记者颜维琦)

 

责任编辑:杨立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