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辽宁:项目常下乡 温暖常在乡
辽宁日报  2021-10-21

  还未走进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南台子村村民广场,在远处就听见了高亢浓郁的评剧唱腔。记者循着声音走近,原来广场中央正在上演一幕以老英雄张富清为原型的现代评剧《寻找英雄》,戏台上演员深情表演,戏台下农民群众默默流泪。据介绍,《寻找英雄》的演员来自朝阳县艺术推广中心,演出剧目入围2021年中国评剧节展演剧目。朝阳县以“大地放歌”群众文化活动项目为载体,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精选文化工作者、文艺骨干和志愿者组成各类“送文化下乡综合小分队”,奔波在朝阳县300个村之间,为乡亲们送去文化大餐。

  而“大地放歌”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只是辽宁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项目中的一个。近年来,辽宁省充分发挥“三下乡”活动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新时代“三农”工作,面向农村积极开展送理论、送文明、送服务、送人才活动,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

  “大地放歌”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推出8年来,举办群众文化节400多场,受惠群众超700万人。“大地放歌”项目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受农民朋友喜爱,也促进“三下乡”活动常下乡、常在乡。“大地放歌”项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也调动农民朋友自发参与,农民演、演农民,形成浓厚文化氛围。北四家子乡“春之韵”艺术团连续20年自办“村晚”,柳城街道腰而营子“爱芯”评剧团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演出;波罗赤镇卢杖子业余剧团为百姓送传统评剧300场次。

  群众文化活动项目走遍基层,深受农民朋友喜爱,田间地头的科技专家也吸引无数粉丝。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的理念被更多农民群众接受。辽宁省各地深入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农民朋友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向他们传递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希望。

  作为辽宁省“三下乡”示范项目,沈阳农业大学以“大学生+合作社”实践育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的同时,以智力帮扶的方式把科技支农带到田间地头。沈阳农业大学与全国30个省份2000多家大中型农民合作社紧密对接,建成实践育人基地,学生按高低年级组合,推行“成长导师+专业导师+合作社导师”三导师制度,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实现育人力量在一线汇聚。项目推进以来,先后有21名大学生进村创办合作社和农业公司,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主动“到农村去、到基层去”。

  沈阳市妇联创新开展“女教授牵手农家女”科技下乡活动项目,深受农村妇女喜欢。农闲时节,女教授结对妇女群众集中开展培训,农忙时节,她们到田间地头面对面辅导、手把手传授。市妇联搭建创建实践基地,积极协调各方力量送技术、送资金、送服务,做好后勤保障。

  沈阳市铁西区高花镇大高花村草莓种植户张亚艳就是在女教授的指导下研发了新品种,成立了强农果蔬合作社,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女教授牵手农家女”项目推进以来,已为3万多名农村妇女和女致富带头人提供技术指导,引导农村妇女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种植本领,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三下乡”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使命。辽宁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已成为各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他们每年都来,让我们内心很温暖。”群众口中的“他们”是辽宁省“红十字博爱送万家”项目的志愿者团队。自2001年开始,辽宁省红十字会连续20年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通过采购扶贫帮困物资、慰问特困群众,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参与应急救灾和传播红十字运动等,切实关心关爱农村困难群众。

  抚顺市妇联以“组团服务·打包帮扶”项目为载体,集结一批由教育、医疗、文艺、法律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巾帼学雷锋队伍,帮扶困难、单亲、空巢和残疾人家庭,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贫困单亲母亲和空巢孤寡老人,将义诊、宣讲、培训、咨询等服务送到基层群众身边,项目推进以来,共有50多个爱心企业和团队和1.2万名巾帼志愿者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基层群众10万余人。(王 坤)

 

责任编辑:杨立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