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正文
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历史文化故事探秘之三
柳州日报  2022-02-23

  古怪的名字 神奇的村庄

  ——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历史文化故事探秘之三

古廨屯。通讯员 邓克轶 摄

从青石板路上走过。通讯员 邓克轶 摄

  2月16日,走在古廨屯的青石上,淋着让万物复苏的春雨,看到像营垒一样的石头城,耳边似乎响起“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歌声,透过历史烟尘,记者重新品读古廨那段早已被人淡忘的沧桑历史。

  老人梁社安家中的神秘残碑,“名宦”梁雍的出生之谜,让众多的网友参与互动,许多有识之士出谋献策,让记者无比感动。断碑上那个字到底念什么?这个神奇的村庄为何还起了一个古怪的名字叫古廨。

  揭秘

  网友“季候风”:万字无疑,怕与万岁爷相冲故意这样写。

  网友“还以为是你”:应该是“历”字,应该是避乾隆皇帝(弘历)的讳。

  网友“华”:有可能是万字,可能事后被仇家故意多刻了一笔,让那人死后连名字都没有。

  网友“补苍天”:书写变异不可能都能在字典上查到,应该查碑刻字典或书法字典。秦公的《碑别字新编》有一个字与此相似,就是“万”字。

  网友“徒步人生”:这个万字是行书的写法。

  众多网友倾向“万”字,究竟是不是“万”字呢?

  2月21日上午,记者电话采访了书法家傅绍尉先生。傅绍尉介绍,在书法中,古人时常将“萬”写作“万”字,直接书写简写,这是一种“万”字“个性化表达”,苏东坡就曾有过这么一种写法。

  如果是“万”字,那“万四郎”是人名还是职位?

  毕业于厦门大学考古学专业的文博研究馆员、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蒋远金说:“古砦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万四郎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根据看到的那半截石碑推测,如果是一个官位,碑文不会这么简单。

  至此,谜底揭晓了,就是万字。这样,古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这为文史研究者又出了一道新的历史难题,不知是否有人能够解答?

  古怪

  记得10多年前,《柳州晚报》专门开设了一个历史文化栏目叫“伟哥发现”,记者赵伟翔专门写过古砦的故事。

  记者在现场看到,石头城形似营垒,被石头墙包围,里面像一座迷宫,有些神奇,更神奇是还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叫古廨。其实,附近村落名称分别有覃村、旧村、潘村等,为何唯它名字如此奇特?

  《古砦乡志》里记载:古砦这个称谓起先是从古老的村庄中得名,在古砦的古廨村,发掘了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而得名。

  古廨的古怪还在于它的建筑特色。整个村庄,就像一座小城池。

  史料记载:古廨的古民居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曾有一条龙头江像一条护城河横亘于古廨前,与原有的月城形成第一道防线。龙头江连接到一个小水潭,曰龙潭,据说深不见底。

  古廨古民居傍山起建,面向一片沃土,风水甚好。古民居整体呈长方形,东西走向。史料记载,它原长350米,宽100米,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

  古民居四周有石墙,石墙原高4米,厚0.6米,每30米处有一条纵向贯穿民居的人畜通道,分别从七孔门进入。

  今年83岁的龙莫驹,原是古砦小学的老校长,他说,小时候常居古廨外婆家。他记得其中六道门的名字——从北到南,依次是花门楼、官门楼、调鬼门楼、窄门楼、石鼓门楼、竹蔸门楼。

  为何叫门楼?古砦村务监督委员主任龙家志告诉记者:“原来门上方建有小房做门卫室,夜间有人守卫,因此叫门楼。”

  目前,石墙现仅剩200多米,石门五孔。石墙历经600多年风雨,墙上许多杂木根须已成片蔓延在斑驳的墙体上。

  官门楼与其他门楼有所不同,呈八字形,后面就是当时的巡检司署所在。

  城内民居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除通道外,民居间紧密连接,户与户前后有门相通。各户可经通道从侧门入内,再达正屋,利于防盗或逃生。更巧的是,村后山中有暗河,可供饮用,村民只要食粮充足,足不出户也可生活数月。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堡垒。

  古廨村人为何要建这座小城堡式的村庄?

  柳城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古廨巡检司。

  从史料上看,古廨古民居在巡检司迁入前就已存在。柳城县文联主席高志强说,这应该跟古廨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有关。

  柳城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之前,古砦有一条古代官道直通罗城。可以说,明清两朝,古砦是官方前往罗城的重要官路。古砦自古又有“柳城的北粮仓”之说,更是随时面临兵、匪抢掠。因此,为防匪患,古廨的小城堡式建筑就不足为奇了。在古砦,到处建有这种具有防御功能的古村落,可见当时战乱频繁、匪患严重。

  如此,古砦命名的来由也可凭此作出推测:砦本义为防卫用的栅栏,引申为营垒。那么,古砦也就是古营垒的意思,与史实相符。其实,以防御设施演化而来的地名不止古砦,鹿寨也应属此类。鹿寨的本意就是军事上常用的一种障碍物,一种用削尖的竹木做成的防护设施(类似现在的铁丝网)。

  而古廨的“廨”字本意为“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这跟古廨作为巡检司署的功能相符,应该是巡检司署迁至此地后,才改成古廨。

  兵营

  文史研究者韦美兵撰文说:明初柳城古砦巡检司位于柳城县西北“鸡鸣三县”的古砦的古民居——古廨屯。明代柳城县境内共设置有5个巡检司,其中就有“古砦巡检司”。

  巡检,古代官名;巡检司,为巡检官衙,明代地方带有军事性质的行政管理机构。

  巡检官制度,始置于宋代,执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巡检官一般为武职七品或武职六品,其所辖区域多为沿边溪洞或沿江沿海要害之地。巡检一职,均为朝廷命官。

  自从康熙八年王新道将古砦巡检司署迁至古廨(即牛岭墟或古砦街)以后,着手经营巡检司署。但古砦巡检司署迁至牛岭墟(今古廨屯)不到五年,“三藩之乱”爆发,柳庆一带成为重灾区,古砦巡检司署便因此破败了。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建晋江人丁文麟任柳城知县时,募集柳城县有限的财力也要重修古砦巡检司署。

  之后,雍正七年(1729年)柳城知县周之瑚继续增修。雍正十年(1733年)杨恒来任柳城知县,继续增修完成。

  在古廨屯中的巷道上睹物怀古,不得不对古廨建设的制订者丁文麟由衷地敬仰。丁文麟,字天瑞,福建晋江人,雍正二年(1724年)被朝廷委任柳城知县。丁知县到任,仅用半年时间就查清民情,遂以“简易为治,民猺相安”获得柳城各族百姓的拥戴。

  当他看到古砦巡检司署如此破败不堪,遂决策规划重建古砦司署。今天所能看到的古廨全貌,基本上都是当年丁知县规划的原样。可惜,他竟积劳成疾,“未三年卒于官,民哀思之”。

  明末清初及清末,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先后两次逃到柳州,每次都使百姓遭受乱兵烧杀掳掠之灾,仅在柳城的一次兵乱,就有1008名百姓被害。同时,在古砦,南明都司龙韬曾驻兵古砦最高峰海龙山对抗清兵十年之久。他强征豪夺,烧杀掳掠,让当地百姓吃尽苦头。

  官逼民反,明末、清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往日飞扬跋扈的巡检老爷们,尽管躲在这些厚厚的石墙后,仍日夜惊心。明清两朝都把最后的背影留给古廨。

  1950年,柳城的土匪暴动,制造震惊全国的“古砦事件”,一个名叫严兆丰的人,曾是国民党的中将,解放后,以民主人士出席柳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五届时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为驻会代表。1954年查明,他曾参与1950年的土匪暴动,被撤职。

  然而,严兆丰有一个堂兄弟叫严兆同,又叫严叔庚,他的出现为古砦、为柳城的红色历史增添灿烂的篇章。请关注后续报道。(来源:柳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李广西 周仟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