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正文
贺州市平桂区:家访瑶村看变化
广西日报  2021-02-24

  “村民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家长、学生向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2月7日,结束家访回来的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副校长姜晚英欣喜地告诉记者。和前一年相比,今年的家访工作也好做很多。平桂区瑶族学生家访工作局面的转变,见证着广西脱贫攻坚、控辍保学的成效。

  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2020年9月投入使用,有瑶族学生800多名。新校园、新老师、新体验,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本学期结束后,学校组织了几十位老师分组进到瑶族聚居的6个村开展家访,一来让村民了解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二来丰富老师们的教育实践,实地感受瑶族学生的不易。之前,瑶族学生的家访工作多半是姜晚英单枪匹马在做。她经历了瑶族学生从教学点、村小走出来,到乡镇中心校,再到城区组建瑶族班,最后到民族学校成立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平桂瑶族教育发展的三级跳。

  家访路途遥远。民族学校的纪碧灵老师说:“不是亲自进山,真的想不到还有人住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山路十八弯,这些孩子来上学确实不容易。”

  “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很多啦,虽然有的路段还比较窄比较弯,但水泥路起码都通到了家门口。”苏达强老师告诉她,早两年去家访,个别地方的水泥路只通到村委会,进村只能徒步,或者搭乘村民的摩托车。前几年,瑶族村的房子多数是破旧的木板房,好一点的房子是泥墙房。现在两层以上的砖混水泥楼随处可见,有的还是别墅式,有的屋子门前还停着小汽车,家用电器更普及了。苏达强特别感慨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村民钱袋子鼓了,见识也长了,思想也改变了很多,送孩子上学的主动性增加了。以前,瑶村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进瑶村家访、劝返,是教育工作、控辍保学的硬骨头,“孩子怕家访、村民躲家访”,姜晚英说,很多时候家访工作不是坐在村民家里完成的,而是在田间地头、村中小卖部开展。现在家长都希望老师能到家里坐坐。学生也变得大方了,文明礼仪、与人相处、思想品德、学习等方面都有进步。有的学生提前在家门口等候老师,生怕老师不熟悉家门错过了。

  “现在路修得这么好,学校建得这么漂亮,我们也想孩子多读书,做个有文化的人。”村民说。作为瑶族班的老师,姜晚英说需要劝返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

  不过困难还是有的。“路途还是太远了,从学校到一些村屯,要三四个小时。在大明村,有一户家庭三个孩子上学,一个在村小要每天接送,另外一个孩子在民族学校就读,因为母亲残疾,父亲即使一个星期接送孩子一次也很难保障。”姜晚英说。对这些学生,学校希望和村委商议怎么进行护送。初二年级是学生厌学的高发年龄段,这次家访他们也摸排到几个这样的学生。“下周新学期就要开始了,我们商量了一下,这几天针对这些学生再做一次入户家访。”她说。(广西日报 记者 奚振海)

 

责任编辑:黄影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