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正文
谱写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广西篇章
广西日报  2021-05-14

  谱写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广西篇章

  ——写在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

 

  三江侗族自治县残疾人集中就业扶贫基地。

田阳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人员指导残疾人种植芒果。

 

刘入源在养殖场喂羊。

  2021年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中国残联等十三个中央部委(局、会)将今年助残日活动的主题明确为“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在今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有广西亮丽的诗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广西各级残联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一项项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陆续出台,一次次扶残助残行动深入开展,广大残疾人以“平等、参与、共享”的全新姿态,同步迈进小康社会。

  做好顶层设计 交出亮丽答卷

  自治区残联按照中央和自治区脱贫攻坚总体部署,抓好顶层设计,推动出台《广西“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广西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残疾人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自治区残联作为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动扛起行业扶贫责任,以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为主线,先后推动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脱贫攻坚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工作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 大力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专项行动方案》《关于贯彻落实﹤着力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突出困难的实施方案>责任分工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和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广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扩面……一项项法规政策的出台,为坚决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区各级残联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广西“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重点指标如期完成。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8.4%,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为99.03%,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为97.11%,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8.46%,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脱贫率为100%,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率为100%,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为98.8%,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为99.1%,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99.7%。

  ——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区43.3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如期实现脱贫。广西产业扶持助残脱贫及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扶贫示范基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等经验做法获得中国残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全区已建成残疾人服务设施137个,总建设规模达30.79万平方米,自治区残联在国家“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中期评估结果中位列全国第七。

  ——基层残联组织服务能力不断强化。主动推进残联改革工作,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残疾人协会,建立一支活跃在基层一线的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

  破解“因残致贫” 打造“广西方案”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则是这场硬仗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自治区残联立足广西实际,依托全区各地主打产业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提供了破解“因残致贫”的“广西方案”。

  自治区残联会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组织优势、财政部门的财力优势、残疾人组织的工作优势,和村党支部、党员能人的服务优势,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作。该经验做法得到中国残联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紧紧围绕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工作基点,以“精准”为根本点,以“产业”为着力点,以“创新”为突破点,以“发展”为落脚点,在全区依托各地特色产业,精准打造“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品牌项目。全区建成自治区、市、县三级阳光助残扶贫基地160个,累计精准帮扶8万多户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实现就业,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农业农村部在百色联合召开的全国残疾人扶贫基地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广西经验。

  开创脱贫攻坚兜底残疾人集中托养“北海模式”,以乡镇为依托建立集中托养中心,为失能、半失能对象提供集中托养服务;采取“残联+医院”的模式,集中照护贫困精神智力残疾人;以社区为依托,建立融合残疾人托养、日间照料、康复、就业为一体的辅助性就业爱心“4+1”服务品牌。解决了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普遍存在的照护服务难问题,释放了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劳动力。

  扶贫扶志气 脱贫断穷根

  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帮扶下,广大贫困残疾人克服“等、靠、要”思想,脱贫有志气,致富有底气。

  刘入源,出生在玉林市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16岁那年因一次意外失去右手掌,变成了四级残疾人。虽然命运折断了他“飞翔的翅膀”,但却没有夺去他艰苦奋斗、勇闯新路的不屈精神。他创办了一个集研究开发、品种改良、生产、繁殖及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山羊养殖基地,探索出“自主经营”“入股分红”“托管代养”三种产业扶贫模式。建立桑葚、内循环高密度养鱼、肉鸽养殖、柠檬种植等30多个“村企合作”示范基地,形成一个致富带头人创业带富示范群。其投资建设冻库项目,完善“养殖—加工—销售”等完整产业链,实现年产值3280多万元。他带动3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813户贫困户实现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成为带动乡亲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榜样和标杆。

  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繁荣社区的残疾人韦忠勇,同样克服身体障碍,书写着自己的奋斗诗篇。由于家乡是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光秃秃的石头山上经常寸草不生,乡亲们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农作物以勉强维持生计。但韦忠勇没有被困难压倒,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毅然走上黑山羊、肉牛养殖的创业之路,目前已经拥有100多头牛,总资产近400万元。他创办的合作社先后吸纳周边村庄贫困户37户,带领他们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如果说腿脚不便尚能克服,那失去双眼,又如何书写脱贫的故事?卢祥宁是隆安县那桐镇那桐社区定农屯的一名盲人。3岁时因病致盲,已在黑暗中度过了55年。但他眼盲心不盲,从不自暴自弃,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他从十几岁起,就开始编织竹笼,还学会了配钥匙,后来逐渐从事木匠这一行业。他没有师傅,什么都要靠自己学,通过用手触摸,感受床、椅子等家具的形状、长短来摸索着制作。他做出的家具结实耐用,得到了村镇乡亲的称赞。“他奋发向上,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身上的那股正能量令人感动。”同村村民卢平源提起卢祥宁,语气里满是敬佩。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奋斗拼搏的力量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全区各级残联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激发贫困残疾人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贫困残疾人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用自立自强书写了一段段动人心魄的脱贫故事。(来源:广西日报 文图均由自治区残联提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