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思想 -> 正文
让道德的种子在幼小心灵生根发芽
广西日报  2019-12-3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童期是人格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时期,高尚人格、优秀品格都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塑造和陶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授给学生。在小学阶段,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把思想品德、公民道德教育融入节日活动、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拓展活动之中,才能让道德的种子在幼小心灵生根发芽,对于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公民道德教育融入节日活动

  传统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朴素的精神导向,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思想精华。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德育内涵,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传承体验活动,既可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作用,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又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例如,在中秋节、重阳节到来时,通过举行手工制作、故事竞赛等活动,向少年儿童传递团圆最幸福、家和万事兴和孝老敬老、尊老爱老的思想;在教师节、妇女节到来之际,组织少年儿童开展制作贺卡、角色扮演等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感恩教育;在清明节、端午节期间,通过组织开展祭扫英烈、缅怀爱国先驱等活动,让少年儿童接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熏陶与浸润;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特殊日子,通过播放影视作品、展示图片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学生自己动手撰写的关于爱国的作文、制作的手抄报和美术作品,广播站播出爱国歌曲及讲述革命小故事等,积极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道德育人环境。

  把公民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课堂教学则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道德的种子植入少年儿童的心灵,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德育点,找准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切合点,巧妙地把道德教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道德教育资源。“和风细雨胜过暴风骤雨”。注重从各学科中找到贯通的衔接点、融合的着力点,灵活巧妙地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其中,就能够合理引导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习惯、好品行。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让学生真切领悟到友谊的真谛、奉献的价值,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融入了道德教育的元素和内涵,有利于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讲文明、崇法治、守公德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悦读节、诗歌节和开笔礼、成长礼“五节两礼”活动,探索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共生路径,为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

  把公民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活动

  生活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公民道德教育既要回归生活也要融入生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少年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体验生活、感触生活,有着强烈的感染性和感召力,是以知促行、德行合一的重要途径。比如,定期举办爱心义卖活动,既可以培养锻炼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少年儿童从小形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热爱运动的特点,定期举办军体趣味研学活动,既能达到强身健体、健脑益智的目的,也能激发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朴素感情,培养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开展“小记者”实践活动,由老师带领“小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引导少年儿童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蒙燕玲 作者单位:梧州市第一实验小学)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