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桂资讯 -> 正文
广西启动首批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
广西启动首批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  2024-04-10

  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

  日前,自治区教育厅在柳州市启动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广西将集结南宁市位子渌小学、柳州市东环路小学、柳州市铁一中学、柳州市第八中学、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6所教育部确定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示范引领全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育者们如何拥抱未来之教育、教育之未来?为此,自治区教育厅举办专家指导会,邀请区内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化专家谋划未来。他们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发表观点和看法,为基地建设提供方案和思路。

  注重科学素养生成

  “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使学生适应智能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和新发展。”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副院长吴建生教授表示,“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不必太过于追求成绩和成果,更应该是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打基础。”

  柳州市第八中学在20多年的科创教育探索中,作出了回答。“我们始终坚持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该校副校长谢孔平说。“不要求学生做出产品,但培育他们创新的意识和探索的品质,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通过在科技项目探索中逐渐培养的“分析、质疑、推理、归纳”等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探索过程也培育了柳州市第八中学学生不畏困难、坚持必胜的学习品质。

  这种保持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探索精神的付出,终会有一天迎来“静待花开”。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玉华老师介绍,学校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培养,通过参加不同的科创项目攻关小组,学生开拓了思维、视野。他们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因为有了更大的平台和更高的视野,把中学研究项目进一步升级或改进,又成为大学里的科创尖兵,其成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毫无疑问,学生是人工智能教育的受益主体。”南宁师范大学王文蓉教授认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目标来进行设计。她同时提醒,发展人工智能教育要厘清界限,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避免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具化,使人产生过度的依赖感。

  激发学生创造力

  “这样生动有趣的课,对于启发小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是很有帮助的。”3月28日下午,在观摩了柳州市东环路小学的一堂人工智能融合展示课后,专家如是点评。

  在这堂主题为“开启AI的表演舞台”的课堂上,学生们借助AI图像识别技术,把手绘的小人“投”进屏幕里,摇身变成为了舞台上跳动的“小演员”。通过语音识别和AI编创歌曲功能,同学们在课堂上开起了曲调迥异的“演唱会”。“这是学校信息科技与美术、音乐等学科深度融合的一次实践。”校长刘建庆表示,近年来,他们结合国家课程标准,研制了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还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程更新机制,定期开展评估、优化课程。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构建符合实际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自治区教育厅教育信息化管理处负责人表示。

  校本课程建设、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变革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是人工智能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教师是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指导会上,专家多次提到课程二字。

  据介绍,目前国家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已经将人工智能纳入课程内容。广西制定的《广西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中,也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各校将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等科创教育纳入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引领中小学深化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打造了科创空间,形成了基础课程、社团课程和综合提升课程等多门课程。”南宁市位子渌小学校长青军说,他们分学段建设课程,一二年级重在体验,三四年级主要是应用,五六年级学会交互和创造。这些课程各有不同的目标和评教标准,又互相联系,构成循序渐进的体系。

  每周一节信息科技课、每周两节机器人选修课和创作课,每个学期开展科普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接触创新教育的渠道。柳州市铁一中学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常规课程设置、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安排,让学生多渠道地接受科创教育。

  广西师大附中则开设了校本化的科技素养基础课、科技创新融合课、科技特色选修课、科技兴趣社团课,形成立体化课程体系。各个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目标,并建立起学习评价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创设实践共同体

  人工智能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不能关起门来发展。如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广西专家建议,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搭建起校内、校际以及连接社会和企业的生态系统。

  目前,广西这6所教育部确定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不少学校已经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如柳州八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工智能教育联合体。该校和广西科技大学、东风柳汽等合作设立中学生科技教育创新平台,和柳州市科技馆共建科技创新校外第二课堂,和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竞赛队结对子,建立了人工智能教育指导平台,和优必选研究院共同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教育实践基地。

  “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河池学院高级工程师谭可久建议,人工智能教育不局限于基地学校。对此,自治区教育厅表示,将依托“桂教通”平台,引进适宜的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和平台,降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开设的门槛,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更多中小学校落地。

  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还需要基地学校的示范引领。近年来,柳州铁一中学开发的科创课程不仅服务本校学生,还通过课后服务、支教,专递课堂等方式共享给其他中小学。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也长期注重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以及专题讲座,积极分享学校在科创教育及人工智能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经验。”学校信息中心主任陈迎春表示。

  对此,广西开放大学校长王兴辉教授表示,基地学校需要从更高站位去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如果说,以前学校是作为办学特色来发展人工智能教育,那么作为基地学校,就必须重新审视人工智能教育在学校的地位。”他表示,基地学校不仅代表了广西,更要为全国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先行先试、做出标杆。(记者 奚振海)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