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立足瑶乡实际,在悉心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村“种”文化,户户抓“家风”,不但美化了环境,也净化了心灵、文明了乡风。

    为了深入培育道德文明,恭城广泛开展“瑶族文化进校园”“小手拉大手、道德齐步走”“文明礼让斑马线”“三关爱”志愿服务等活动,把瑶族优秀文化、思想道德建设融入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了“文明、和睦、互助”的新风尚。

    2014年,恭城县水滨村获得了自治区文明村的荣誉称号。随着村里传统文娱氛围浓厚起来,水滨小学和莲花小学也相继开展“瑶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热心的村民给孩子们开设吹笙挞鼓舞、舞龙舞狮等业余文艺课,并组建了少年文艺队。

    水滨村复兴传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正在向外扩散。近几年,邻近的狮塘、蕉山等几个村子也开始组建起文艺活动队。

    此外,恭城县还把传承、培育好家风家训与“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红岩、北洞源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全县有6户被评为市级“十星级文明户”、66户被评为县级“十星级文明户”;深入开展道德模范、美德少年、身边好人以及“弘扬家风家训推进乡土化建设”“发展效益农业争做新型农民”等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培育新乡贤,涌现出一批全国劳模等。

    近年来,恭城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一是建设一批民族文化阵地。规划建设了盘王阁、瑶族博物馆、民族体育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建有9个乡镇文化站、1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和117个农家书屋,建成37个村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111个篮球场。

    二是培育一批民族文化队伍。以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的县文工团为班底,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内涵,创作出一大批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组建各级瑶族文化艺术表演队120多支,参与人数达5000多人。举办多期民乐、民画、民族体育等瑶族文化传承培训班,为培育瑶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强筋壮骨”。

    三是推广一批瑶族歌舞。以20周年县庆的10首歌曲为基础,精心编排瑶族歌舞向全县推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呈现出乡村跳瑶族广场舞、校园跳瑶族长鼓操的动人场景,弘扬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四是精制一批“乡韵”名片。依托宋代恭城籍一代廉吏周渭和众多文物古迹,编排具有地域特色的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和大型民族歌舞诗《“瑶山意境”文·武·茶》等文化产品。利用一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羊角舞、吹笙挞鼓舞等非遗项目传习基地,促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借势“花炮节”“盘王节”等民俗节庆,打造瑶族传统节日文化品牌。立足瑶族村寨众多的特点,出台古村落保护规定,营造研究、爱护、尊崇历史文化的氛围,全县共有18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思路,恭城传承“坡屋顶、小青瓦、白粉墙、吊脚楼、木格窗”等瑶族元素,全域规划建设美丽乡村,高标准完成7个集镇和500个村屯规划,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我们把乡土特色建设示范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依托山水环境,因地制宜推进环境改造,既留住了乡愁,又提升了旧房的居用功能,探索出一条低投入、高效率改善人居环境的新路子。”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负责人说。

    恭城县全面实施县城及村屯风貌改造、绿化美化和环境综合整治,涌现出黄岭、门等、红岩等一批宜居乡村示范点。2015年,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恭城县召开,“恭城经验”获得中央领导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红岩村入选“全国十大魅力乡村”,门等、黄岭等七个村屯获得首批“广西绿色村屯”称号。

    红岩村是一个自然村,距恭城县县城14公里,现有农户103户408人,以月柿种植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村庄依山傍水、柿树成林、楼房成排、风景秀丽,是一个集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村。

    2014年以来,按照自治区和桂林市文明委的重要部署,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文明委的指导下,以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为主线,以培训新型农民、培育新乡贤文化、探索社区化管理为抓手,将“农业+旅游+精神文明”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村、文明建村、旅游强村、民主理村”的科学发展路子,村容村貌显著改变,村民收入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全面提升了村屯的文明程度。

    红岩村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中,以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依托万亩月柿林和依山傍水的新村,在农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实现乡村旅游富民。如今的红岩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不离村就可以享受到像城市一样的生活水准。

    富裕起来的红岩村,并没有止步于物质的发展,而是更加注重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村的文明程度,在市、县、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以“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为有效载体,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恭城县门等村风貌独特,是广西实施乡土特色建设的第一批示范村。近年来,县委、政府按照“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思路,对门等村进行保护开发,科学编制规划,推进实施“一改造六带动两覆盖”,打造了一个自然美景与风情古居相融、乡土气息与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探索出一条投入少、效果好、可推广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路子。

  门等村针对村容村貌不整洁、部分房屋老旧破损、新房风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积极引导村民进行房屋乡土化、环境生态化改造。按照突出乡土特色的思路,房屋乡土化、环境生态化改造同步推进。

    这样的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大改,减少了投资,群众易于接受,激发了群众参与主动性,体现了易管控、易改造、好推广的特点,使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传统风格得到传承,记住了乡愁,也为下步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此外,门等村还以乡土化改造为切入点,通过“六带动”,致力打造一个风貌独特、环境优美、舒适干净、和谐宜居的美丽村屯。针对村民缺乏组织引导,村屯环境脏乱差等现象,在实施乡土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广沼气“全托管”模式,将全村沼气池纳入公司化管理,解决了村民因缺少原料沼气使用不正常问题,更可贵的是让村民从源头对生活垃圾、污水进行分类,并通过沼气池得到减量化处理。全村实现了垃圾、污水处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