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东兰县三弄瑶族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乡,在这里,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和谐共居,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一个个文化与文明交融的村寨,一条条整洁的通乡通村通组进户路,一片片生机勃勃的产业带……正是东兰县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好见证。
文化为根,夯实民族团结之基
山歌对唱、民俗表演、筒噔声声……今年农历二月初二,在红水河流域的巴畴乡巴英蚂虫另文化旅游景区,一系列接地气、原生态的壮家特色民俗非遗展演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驻足欣赏。
“近年来,我们以‘文’为脉,整合沿线村庄民俗文化、自然生态、产业旅游等资源,倾力打造红水河畔一条文化璀璨、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红水河党建精品示范带。”巴畴乡党委书记韦德夫说。
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文化认同这个民族团结的“根”和“魂”,充分挖掘、传承、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持续加大“弄宁瑶寨”“巴畴民族风情村”等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村镇保护建设力度,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村屯修建“铜鼓议事亭”“民族团结文化长廊”等设施,充分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协商议事需要,营造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和谐氛围。
该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依托壮乡英雄文化园、韦拔群故居、列宁岩等红色教育基地,积极打造有故事有特色有影响的民族团结进步“红色打卡地”,有形有感有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截至目前,该县共有6个单位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乡镇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获自治区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模范个人1人。全县共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全国双语学习特色村镇(实践基地)”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个。
治理为脉,培育民族团结之枝
“我们是一个嵌入式的多民族社区,有壮族、汉族、瑶族等12个民族,搬进新楼房里,不同民族的群众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心也近了,感情也更浓了。”向阳社区党总支书记牙甫杰说。
向阳社区是东兰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众来自全县14个乡镇121个村12个民族,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时期200个美丽搬迁安置区之一。
为更好服务各族搬迁群众,向阳社区依托“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开发了云管理乡村治理积分系统,如今,“村级事务管理”平台上公布村规民约、村务公示、积分评议等大小事务动态详情,走在了乡村治理信息化可视化的前沿,为村民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真正实现了“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近年来,该县突出创建“共谋、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机制,实施“积分激励工程”项目,全面量化村民出工出力、责任义务、产业经营、诚实守信、家庭美德等奖励处罚指标,将红色积分与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物质奖励等挂钩,引导党员群众通过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获得积分,逐步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解决了乡村治理难的问题。截至目前,该县东里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武篆镇、三石镇、长乐镇获评自治区文明乡镇,武篆镇巴学村、东兰镇巴拉村获评自治区文明村。
产业富民,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立足民族手工艺传承与保护,该县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支持东兰县传统壮锦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东兰传承民间铜鼓厂等4家公司扩建。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多民族聚居的村落,该县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做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三大产业,即做大墨米、乌鸡、生猪、肉牛、肉羊、渔业等6个传统产业,做强桑蚕、板栗、油茶等3个支柱产业,做优中草药、食用菌、兰花等3个新兴产业,着力增强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该县在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出生态优美、群众富足、民族和睦、团结稳定的新路径,奏响民族与生态融合发展的和美乐章。(李芳芳 班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