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哲学社会科学 ->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荟萃 -> 正文
广西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综述
广西日报  2019-07-11

  为新时代述学立论咨政献计 

  ——广西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综述 

  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3月11日,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在南宁召开,395项成果获表彰。这次的获奖作品,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内容全面,亮点纷呈,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准高,立足学术前沿,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有较大创新和突破;现实针对性强,对我国特别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思想、有水平、有见地的政策建议,社科研究与决策、实践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覆盖面广,几乎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获奖作者既有科研教学人员,也有前沿实际工作者,既有资深专家,也不乏青年学者,展示了我区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实力和蓬勃发展态势。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勇担培根铸魂使命 

  新的时代必将催生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3月4日,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对繁荣发展广西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明确要求,给予大力支持。全区社科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担培根铸魂使命,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这次评选工作于2018年3月底启动,对2016年至2017年的社会科学成果进行评选,共收到参评成果2600多项。经两轮资格审查、超报撤项后,确定有效参评成果为2332项,内容基本涵盖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涉及作者6000多人。在获奖成果中,各种资金项目共364项,占92%,其中国家级项目158项,资金项目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激励和扶持作用;申报人在45岁以下的有207项,占52%,一批青年学者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创新做好评奖工作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切合时代需要、社会需要、实践需要、人民需要,研究成果才更有价值和生命力。为此,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在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修改评价体系。在原有《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更加注重学术的规范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增加成果价值的分值比重,形成了以品质标准为主体,以学术著作、科普读物、教材、译著、研究报告等分类评价为依托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优化评价方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相协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衔接的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将转载情况、引用率、影响因子等间接指标作为重要参考,注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避免单一化、绝对化。

  创新评价机制。首次聘请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区外18所知名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评委或评审专家,占通讯评审专家的40%。首次在申报通知中公开评选程序和时间安排,评审过程的重点环节进行阳光操作,实行集体决策制度,避免暗箱操作。首次实行奖项分配预留机动名额。

  严格评选纪律。对申报者弄虚作假或剽窃的行为,采取更严厉措施;所有评委及通讯评审专家、评奖办工作人员均签定承诺书,作出廉洁、保密等纪律承诺;在通讯评审阶段,严格做到单线联系、独立审阅,背靠背打分,防止主观因素影响学术评价。

  坚持守正创新 

  学术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本次获奖成果展现了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反映了两年来广西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逐年加大投入,注重培养和扶持骨干人才。本次评奖申报数量和获奖数量比上次翻一倍,成果质量也有较大提升,一些成果获得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切实转化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大批获奖成果进入决策层面。其中,9项获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30项获自治区领导肯定性批示,64项成果被厅级以上单位采用。

  呈现“学科建设花千树,特色发展香满园”的良好态势。传统学科得到成长和优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多学科互相渗透、协同攻关,促进了交叉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优势学科蓬勃发展,推出了一批壮学、桂学、抗战文化、少数民族语言、中国-东盟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冷门学科得到传承,推出了一批哲学、考古学、文献学、宗教学等基础学科的优秀成果,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形成基础学科健全优化、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了广西力量、体现出广西担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