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家庭 -> 特别关注(文明家庭) -> 正文
廖学堂:“好家风让我受益一生”
广西文明网  2017-04-12

廖学堂总是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 (采访对象供图)

  【点赞人物】江南区信访局公务员 廖学堂

  【点赞事迹】每逢佳节,廖学堂都会怀念他的母亲。十几年来其母亲“乐于助人,慈悲为怀”的善行被街邻乡亲所敬仰,他传承发扬母亲遗留下的好家风,也成为身边人交口称赞的好人。

  廖学堂家厅堂的墙上挂着母亲的照片,每逢清明、中元、中秋、春节,他都上香、默念、感恩、祷告。每到这些日子,街邻乡亲都会特意赶来为廖学堂的母亲上上香,并与廖学堂聊聊当年故事,怀念这位慈祥的老人。

  母亲的精神财富

  廖学堂的母亲被街邻乡亲们亲切称为“朱阿婆”。“她总是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慈悲为怀。” 廖学堂的言语里充满了怀念。

  乡亲提起“朱阿婆”帮助自己事情,说得最多的是“我会记一辈子,永远忘不了”。今年清明节,乡亲廖振荣携家人赶来,对着“朱阿婆”的遗像上香鞠躬。“阿婆慈悲为怀,乐善好施,是我人生中的大贵人,也是我们全家的恩人。”廖振荣说,当年他考上县城高中,全家既高兴又为难,因为家里穷得叮当响,根本交不起学费。他们想起廖振荣爷爷生前的世交,也是家里在县城唯一的熟人朱阿婆。

  “随着爷爷去世,两家其实已经没啥往来了,但是我爸带着我找到朱阿婆,阿婆特别亲切,听说我考上县高中后,阿婆当时就说‘我家离学校不远,以后学校周末或放假不回家就到这里来改善伙食’,我当时眼泪就流出来了。” 廖振荣热泪盈眶。随后3年的高中学习,逢周末或短假廖振荣都像回自己家一样,到朱阿婆家吃住,朱阿婆还给他零花钱,之后他弟弟考上高中后也享受到一样的待遇。两兄弟就这样在朱阿婆的关照下相继考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老街坊蒋美丽说,朱姐是她非常钦佩的一个人,她的慈善在芦圩老一辈人当中是有口皆碑的。“哪怕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见一个急需帮助的人,她都义无反顾地能帮就帮,用我们的话叫做‘菩萨心肠,糯米心’,获得她帮助的人不少。” 蒋美丽说。

  传承好家风

  “乐于助人,慈悲为怀”是廖学堂母亲留下的精神财富。“这样的好家风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家人,也让我受益一生。” 廖学堂说。

  面对复杂的信访工作,廖学堂始终怀着乐于助人、慈悲为怀的心。“来访的群众情况各有不同,都是需要帮助的,他们的需要就是我坚持的信念。一个问题要调解可能需要协调很多不同级别的部门,需要一遍遍联系,一遍遍调处,不仅要耐心还要有韧劲。”廖学堂说,做好信访工作,就是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在脱贫攻坚中,廖学堂的帮扶对象是江南区苏圩镇宝莲村的贫困户。这个贫困户家庭情况复杂,因家庭原因不愿外出打工。廖学堂积极做帮扶对象的工作,为帮扶对象在市区找了一份工作。“出来打工后他的思想都改变了,更有进取心,家里情况也变了。去年就实现了脱贫。” 廖学堂语气里都是欣慰。

  不仅是在工作中,在自己的小家里廖学堂也是这样做的。结婚第一天,廖学堂就把妻子的外婆接到家中。“外婆和我们一直生活了很多年,直到身体不好希望落叶归根才回乡。现在岳母也和我们生活,我教育孩子们孝老爱亲,乐于助人。”廖学堂说。

  对于帮助他人的事情,廖学堂不愿意多说,但他经常望着墙上母亲那慈祥的脸庞,听着街坊邻居对母亲的怀念,在心里坚定将母亲乐于助人、慈悲为怀的风范传承下去的决心。1999年,廖学堂家被评为自治区“五好家庭”。(南宁日报记者 阮晓莹)

 

责任编辑:杨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