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直播广西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广西“十佳案例”
广西日报  2021-08-26

2019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盛况。

  贵港市举行重阳孝老敬亲祈福活动,子女帮父母洗脚传承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陆小洁 摄

  国家级六堡茶“非遗”传承人韦洁群(左二)向学员传授传统六堡茶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景平大师在“非遗进校园”课堂上指导学生制作坭兴陶。

黄姚古镇带龙桥

工作人员深入南盘江壮族地区采集资料。

  广西戏剧名家林超俊(左一)与参演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

 

“同唱友谊歌”2019中越歌曲大赛现场。

  教练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狮舞培训。钟壮才 摄

  靖西万吉村巴万屯妇女参加绣球制作培训。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总结我区落实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成果经验,今年4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广西“十佳案例”的评选工作。经组织推荐、研究审议,共遴选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10个彰显桂风壮韵和品牌影响力的优秀案例。这些优秀案例聚焦广西本土资源和文化特色,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等方面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为全区各地持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供了优秀样板和有益借鉴。

  贵港市“和为贵”文化节

  自2011年以来,贵港市提出“和为贵”的城市文化品牌战略,贵港市委宣传部以打造“和为贵”文化节为载体,着力挖掘荷文化、孝文化、寿文化、廉文化和佛文化5个方面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内涵,讲好贵港故事,展示荷城魅力。

  文化节于每年重阳节期间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文化节以突出“和为贵、诚为本、干为先”的城市品格和弘扬清廉气节为主线,组织开展了“百孝之子”评选、重阳孝老敬亲、精品剧目展演、课本剧比赛、群众文艺展演、文化大讲堂、书画摄影展等40余项群众性文娱活动,覆盖到五个县(市、区),受众人数达100多万。贵港市创作排演的廉政文化题材话剧《压舱石》在全区巡演达14场。“百孝之子”评选活动举办10年来,共评出100位孝老敬亲的先进人物,2012年,“百孝之子”覃少珍荣登“中国好人榜”,“百孝之子”覃金兰获评广西第二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14年,该活动作为广西唯一案例入选中宣部主编的《2014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2019年,出版《百善孝为先——贵港市“百孝之子”先进事迹》;2021年,出版《贵港工作》“和为贵”文化节10周年专刊。“和为贵”文化节历经10年,成为了“为民惠民乐民”的群众盛会,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工程

  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以其独特的槟榔香口感以及“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和特有的祛湿健脾保健养生功效享誉海内外,多次在国际国内茶叶质量评比中获得特等奖、金奖、茶王奖等荣誉。2011年,六堡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六堡茶传统加工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梧州市深入挖掘“茶船古道”文化内涵,大力加强“茶船古道”文化交流,持续推进“茶船古道”品牌宣传,保护传承六堡茶“非遗”文化,打造国家级“非遗”六堡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六堡茶品牌价值,助推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保护示范基地发挥作用明显,其不仅开设有以六堡茶制作技艺为主题的“非遗”学堂、“非遗”文化史展厅、“非遗”体验区、绿色观光茶园、科普阅读阁等,而且积极组织策划系列专题培训和开展六堡茶“六进”活动,持续性、互动性地带动基层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非遗”文化体验,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传统六堡茶文化的浓厚氛围。同时,着眼品牌推广,项目重点组织开展“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系列活动,先后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文莱、斯里兰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国内重要城市开展六堡茶行销推介宣传活动近百场,并打造“梧州六堡茶”号、“三鹤六堡茶”号、“中茶窖藏六堡茶”号等冠名高铁,推动六堡茶名扬四海。

  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保护传承实践

  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采用本地特有的陶土制坯,不添加任何调节性颜料,经搂、挥、辘、挑、窑、光“六艺古法”制作而成,是目前国内制陶行业中最能够体现史前文明工艺特征的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钦州市高度重视坭兴陶烧制技艺保护传承,近年投入近15亿元经费,从完善保护制度、开展学术研究、举办传承活动、加强宣传展示等四个方面保护传承坭兴陶烧制技艺。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各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帮助企业在创新、做精上下功夫,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逐渐从传统的生活用品向工艺美术品、装饰品、收藏品等转变、延伸;依托国家级政策平台和“一带一路”,借北部湾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大势,主动融入北部湾开放开发和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建设了一批保护传承阵地,壮大非遗传承人和从业人员队伍;促进坭兴陶与文化、旅游、商业融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排演以坭兴陶为主题的舞台艺术节目;强化宣传,加强研究,先后成立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开展坭兴陶的历史文化研究。至2020年12月底,经工商注册的坭兴陶企业(工作室)约600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组建保护传承团队30多个,形成较大的传承人队伍;坭兴陶产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宾,销往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15亿元。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南宁乃至广西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从2004年起,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连续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实践中,成功开启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的新篇章,也成为广西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曾获IFEA(国际节庆协会)最高奖综合类铜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2012中国节庆榜·最受大众关注民族(民俗)文化节庆”奖等荣誉,让南宁享誉中外,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始终致力于搭建民歌舞台,激发传统文化活力,2017年以来汇聚国内外词曲名家,创作了100多首集乡土气息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新民歌,打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晚会、“绿城歌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参与人次达40多万,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形成壮乡处处是歌海的热潮。活动坚持挖掘、整理、编创和演绎广西传统民歌民乐,让一批濒临失传的民族艺术瑰宝得以传承,让一批集聚民族风情和时代风采的民歌手不断亮相国际舞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联动线上线下,创新打造“云上民歌节,网红打卡地”,让广大市民、海内外朋友在“云端”共享民歌盛宴,进一步拓宽中国与东盟乃至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东盟、走向世界,形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独有的国际范、中国风、广西味,产生了积极的文化影响。

  黄姚古镇“乡愁记忆”保护传承工程

  黄姚古镇位于贺州市昭平县东北,富群江上游。自东汉马援开富群江以来,二千多年间,一直是潇贺古道的重要节点。明万历四年(公元1575年)开埠后,成为岭南群峰间一座特色浓郁的文化重镇。古镇核心区的明清古建筑分布面积1.7万平方米,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贺州正在以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抢抓机遇,全力保护黄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升黄姚文化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2015年,广西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区成立后,实施黄姚古镇“乡愁记忆”传承工程,依托黄姚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资源优势,以加强古镇文化的传承保护为核心,以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为手段,让乡愁记忆留在当下。项目注重保留明清建筑记忆,以“修旧如旧”为理念加强原有建筑群保护,并对镇区新街进行与古镇风貌相融相生的风貌改造;保留历史文化记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保留传统民俗记忆,黄姚放灯节、客家三山国王庙会等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出中国首部百家姓主题旅游演艺《寻根黄姚》驻场演出,以姓氏文化为灵魂,让传统民俗在体验中愈发“活色生香”。目前以工程为依托,在黄姚古镇保留和传承的文化涵括楹联文化、牌匾文化、红色抗战文化、统战文化、长寿文化、研学文化、碑刻文化等,2015年至今累计产值达66.04亿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投资热土和旅游胜地。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及特色资源库的研发

  针对广西民族服饰文化遗产逐渐缺失、缺乏数字化技术保护和应用、资源文件没有统一的元数据标准等问题,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北京服装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纺织学校等通过“校企合作”组建培新基地,运用成熟的数字交互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技术,建设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色资源库,涵盖了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工艺和民俗文化内容。同时,搭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数据存储、加工入库、资源管理、资源应用服务平台,于2016年底完成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2017年至2019年期间不断补充完善后续研究工作。主要研发内容包括:一是制定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元数据规范,采集和编目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图片、视频、文字信息;二是构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库,组织开展广西少数民族资源库的入库、管理和发布系统设计与开发;三是基于Hadoop的服饰图像存储和检索技术研究及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检索技术研究。该项研究为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数字化应用、科学化存储以及电子化旅游体验、村寨展陈和民族服饰的虚拟交互、电子商务系统等高级数字化应用奠定基础,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研发产品获得织锦类专利产品及原创作品版权登记40项奖、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奖1项、广西工艺美术品精品展“八桂天工奖”金奖、银奖和“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奖”银奖4个奖项。

  薪火相传 校园有戏——广西校园戏剧节

  为推动广西大学生校园戏剧文化建设,为中国校园戏剧节输送作品,自2010年起,广西戏剧家协会启动了“广西校园戏剧节·大学生戏剧奖”评选活动,活动每年开展一次,为推动广西大学生戏剧出精品出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广西校园戏剧节自创办以来,分别在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文学院挂牌成立了广西剧协文艺志愿服务基地,组织广西乃至全国的戏剧家到高校针对剧目进行指导、授课,积极鼓励原创和对传统剧目进行传承、改编,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校园气息的优秀戏剧作品,营造了良好的戏剧文化学习氛围。通过戏剧节系列活动,一批优秀校园剧目在舞台上绽放光彩。2012年,由广西艺术学院创作推出的民族歌剧《大秦灵渠》,在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斩获大奖,实现了广西本土校园戏剧作品获全国大奖零的突破。2014年,由广西师范大学排演的大型话剧《秋声赋》又夺得3项国家大奖,还摘取普通组唯一的最佳导演奖。2016年,广西大学排演的原创舞台剧《一代宗师——马君武》,成功入选“2016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展演,并获得“朱槿花·优秀剧目奖”。经过多年努力,广西校园戏剧节已经成为广西校园文化的重要品牌,为院校、剧团等培育、输送了大批优秀戏剧人才,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戏剧艺术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中华文化广播电视译制传播工程

  广西广播电视台围绕对外宣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核心议题,重点打造了以外宣视听项目为主体、各项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为延伸产品的对外传播工程。

  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了北部湾之声广播、电视国际频道、北部湾在线新闻网站、《荷花》杂志,海外落地电视栏目《中国剧场》《中国动漫》《中国电视剧》《多彩中国》等媒体平台,以译制影视作品、发行杂志、合拍纪录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持续向东盟国家宣传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做好影视作品译制项目重点方向上,已经译制播出经典国产影视剧、动漫和纪录片4000多集。其中译制剧《红楼梦》在缅甸、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等国家引起“红学热”;译制剧《三国演义》获《人民日报》重点报道;《中国动漫》栏目在缅甸和柬埔寨播出了动画片《白头叶猴之嘉猴壮壮》,该片以花山岩画、壮族风情等广西元素为叙事底色,对外宣介了中国崇尚“道法自然”的文化传统;《中国剧场》栏目推介会在柬埔寨举办,获当地国家主流媒体大幅宣传报道,反响热烈。这些译配项目目前在东南亚国家的推广成效明显,得到国家领导人以及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宣传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广西广播电视台通过中外合拍纪录片,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目前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主流电视台联合制播反映中国东盟友好往来的纪录片14部共20集,在海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光阴的故事——切水不断》《家在青山绿水间》等在当地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

  “藤县狮舞”教育普及项目

  藤县狮舞形成于唐朝,兴盛于清乾隆时期,发展创新于当代,以精湛的技艺闻名全国,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藤县狮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藤县大力推广藤县狮舞进校园活动,采取新建舞狮训练基地、开设专业舞狮班、共建狮舞社团、创新狮舞内涵等措施,教育普及藤县狮舞。一是拓宽人才培训渠道,把舞狮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从2015年起,在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增设主修狮舞技艺方面的运动训练专业。县财政对报读学生给予每人每年4650元的补助,学校聘请知名教练教授专业课程,每周开设20节狮舞训练课,把狮舞主修课与体育课结合起来,传授各种狮舞技艺。该专业自开设以来,每届招生报名人数超过100人。二是开展藤县狮舞文化进校园活动,共建狮舞社团。目前已在全县7所小学和初中设立了狮舞课程,每周上1节狮舞训练课。兴建舞狮训练基地6个,先后培养了360多名舞狮人才。三是不断摸索、创新狮舞演绎,藤县狮队独创“飞攀上桩”“侧空翻下桩”“桩上钢线前滚翻”“钢线一字腿”“飞桩3.5米”“独桩挟腰转体450度”“金狮倒挂”等13个兼具技巧和美感的国家专项高桩狮绝技,不断丰富狮舞表现形式。2020年,藤县狮队获第三届“世界长寿市”狮王邀请赛冠军,在藤县狮王争霸赛、广西校园舞龙舞狮争霸赛、广西狮王争霸赛中,藤县狮队荣获最高荣誉“王中王”称号。

  广西绣球制作技艺传承发展工程

  绣球是广西壮家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广西三大文化符号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婚庆文化中和美圆满的象征。2013年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和壮族抛绣球习俗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成立后,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绣娘和市场资源,建立绣球产业发展基地,致力于绣球文化的发掘传播、绣球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绣球产品的设计销售、绣球产业的创新打造,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产品分别在2018年和2021年获得第53届、第56届中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2019年和2020年分别获得第54届、第55届中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同时,绣球技能在居家灵活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0年来,该公司采取集中统一和进村入户的方式开展了义务培训2000多场,培训农村妇女2万多人次,带动了20多个村屯的420多位妇女从事绣球制作,其中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共58人,实现年人均额外增收8000多元。目前,公司年均盈利约400万元,企业经营逐渐从绣球小农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为绣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来源:广西日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