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直播广西 -> 正文
礼敬2021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广西日报  2021-05-31

  编者按

  近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科协、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工信厅、广西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等6部门向社会公开发布2021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韦本辉、秦大燕、叶姜、甘海燕、向邦德、吴庆华、凌洪明、李先琨、韦持章、廖燕庆等10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中有的扎根农业农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专注前沿技术攻关,不断创新纪录;有的勇闯医学禁区,服务人民生命健康;有的毕生奉献生态环境保护,守护八桂绿水青山……他们在科技创新上突破关键技术,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充分体现了我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创新争先的可贵品质和昂扬风貌。

 

  韦本辉

  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他40多年坚持农业科研,新技术、新品种选育、引进及推广,被人民日报誉为“站在泥土上的科学家”。

  他发明钻头耕具和“超深耕不乱土层”配套的农耕新方法“粉垄技术”,破解了世界农耕进化难题,耕地实现增产10%—50%,盐碱地改造增产50%—150%,他牵头的农业“物理增产”技术,2017年被农业部列为主推技术。

  1998年,他从台湾引进繁育甘蔗“新台糖22号”,累计推广1亿多亩。他发明“淮山定向结薯”系列技术,2019年被提名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选育审定淮山、木薯、马铃薯、红薯等新品种26个,率先在广西开展木薯有性杂交育种,实现了在亚热带地区零的突破。

  40多年来,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省部级三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15件,技术标准7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70多篇,出版专著9部……

  吴庆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副研究员

  他主动申请成为科技特派员,投身科技扶贫,一干7年,深入20多个县(市、区)贫困村,将多个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他发挥专业专长,解决了马山县古寨乡本立村古朗屯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品种、育苗、加工等技术瓶颈问题,推动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打造品牌,使金银花产业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连片种植金银花面积达1500多亩,年收入超过150万元。

  他主持完成了“五指毛桃野生变家种研究”课题,创新五指毛桃高产栽培技术,使五指毛桃种植成钦州市脱贫致富“新宠”。

  他改造低产砂仁,使隆安县屏山乡上孟村布练屯平均亩产由原来的不足10公斤提高至20—30公斤,售价比周边产区高出10%—20%。当地家家户户依靠种植砂仁收入盖起了新楼房,买了小汽车。

  他还推动凉粉草标准化生产,让金秀、平南等地的凉粉草种植成本下降,效益倍增……

 

  秦大燕

  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他带领技术团队,先后主持、指导多座特大桥和大桥的施工,项目获多个国内国际大奖;开展20多项生产技术难题及前沿科学研究,解决了多个重大公路桥梁建设关键技术难题,获得170项专利授权。

  2010—2012年,他作为总工程师参与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四川合江长江一桥项目建设,参与研发的500m级钢管混凝土拱桥建造核心技术成果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推广应用于广西钦江大桥、南盘江特大桥等多个重大项目。

  2017—2020年,他参与“世界第一拱”平南三桥建设,刷新世界拱桥跨径纪录,总体成果《超大跨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与材料成套关键技术体》获2020年度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3—2017年,他参与世界首座非对称混合式结合梁斜拉桥——贵州惠水至罗甸红水河特大桥建设项目,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了《山区大跨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成套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推广应用于柳南高速马滩红水河特大桥、梧州环城高速扶典口大桥等各类工程。

 

  凌洪明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工程师/高级技师

  他奋战在生产一线,从一名焊工成长为机械工程师、“车间发明家”,开展套装式内外袋全自动包装技术研究,获得9项国家专利,荣获“广西工匠”和“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因为热爱,他在焊工这个吃苦的行业干了7年。2014年,他进入公司的“套装式内外袋物料包装全自动生产线”项目研发团队,他颠覆传统办法,提出运用“逆向思维”——倒置上袋,解决项目最重要的关键点和“痛点”,是项目研发成功的重要功臣。

  2016年包装生产线正式投入市场,推动我区在特种包装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该项目获得广西发明创造金奖。此后二代、三代线相继推出,并实现跨行跨界,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化肥、化工、医药、纳米碳酸钙等行业,特别是为广西千亿元支柱产业的糖业节约了约80%的劳动力成本。

  叶姜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板材开发科副科长/高级工程师

  他潜心研究钢铁材料分析、产品研发,带领团队成功开发超深冲冷轧低碳钢、冷轧高强双相钢、搪瓷用家电用钢、热镀锌钢带等高端新产品牌号达60多个,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高等级冷轧汽车用钢是我国钢铁行业重大技术难题。他大胆开展技术创新,解决了一系列工艺技术难题,并形成完整的高等级冷轧汽车用钢技术体系,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了高等级冷轧汽车用钢产业化,填补广西空白。

  他发现用于家电行业的冷轧搪瓷钢市场需求巨大,组织团队从零开始研究,形成独有的搪瓷钢抗鳞爆和抗搪烧软化专利技术,最终实现了全系列家电搪瓷钢的产业化,在国内市场已大部分取代进口,柳钢冷轧家电用钢在华南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50%。

 

  李先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喀斯特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研究员

  他35年来致力于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带领研究团队为我区植被调查、珍稀植物保育、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构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率先开展南方红豆杉种群的克隆生长特性,对广西特有极小植物种群元宝山冷杉等开展研究,丰富了植物生态学的理论。

  他建立了广西重要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野外定位监测网络体系,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监测样区,打造了全球第一个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平台。

  他服务美丽生态广西建设,指导多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的恢复,积极推进“广西岩溶生态建设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历经十六载,在平果市果化镇龙何屯建立重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联合打造了石漠化治理的“果化模式”,使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提高20多倍,受益群众超过20万人,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75%以上,技术模式和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

  甘海燕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农学会秘书长/编审

  她坚守农学30年,干一行爱一行,以“三牛”精神,执着学会工作,发挥学会优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她以“孺子牛”精神,坚守不“起眼”的学会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广西农学会成为全国农学会系统中第一个进入5A学会的地方学会,成为地方学会的一个标杆。

  她敢做“拓荒牛”,牵头创立“广西农业新亮点论坛”“桂台农业发展与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品牌活动,获全国宣传推广。学会多次获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特色活动优秀单位”。

  她甘做“老黄牛”,策划开展“党旗领航——百名专家走基层”等活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累计培训农民7000多人,开展现场指导活动100多次,获评“2019年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韦持章

  广西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原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高级农艺师

  他坚守中越边境线乡镇基层近20年,从事热带亚热带作物研究和科普教育、科技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06年,他促成本单位与龙州县10多家旅游单位成立游行业协会,开发休闲农业和科普教育。所创建的景区获评4A级广西乡村旅游景区,创建的珍稀植物园获评为“四星级广西乡村旅游区”“广西最美休闲农业庄园”和“广西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奋战扶贫一线,亲自带头,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本单位五个党支部与四个贫困村党支部、八个帮扶后援单位党组织分别签订共建协议,发展造血功能产业,带动212户贫困户脱贫,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他2016年起连续5年主持自治区科技特派员项目,帮扶合作社新种植茶园2100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1500亩,合作社人均年增收6500多元,累计组织举办培训班110期,技术培训11848人次,向社会繁育推广良种茶苗1120余万株……有力带动老、少、边、山区农民增收脱贫。

  向邦德

  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防治研究所肝胆胰脾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他长期从事肝癌诊治及防控研究工作,针对肝癌防治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系列研究,为推进健康广西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博士毕业后,他主动留在全国肝癌最为高发的广西,成为广西肝癌防控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率先在国内采用肝癌鼻咽癌联合筛查方案,对农村人群开展联合筛查,提高了肝癌鼻咽癌早诊早治率,大幅降低筛查成本。

  他率领团队勇闯“中晚期肝癌不能手术”禁区,大大提升了中晚期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术后5年生存率从19%提高到4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带领团队建立起完整的肝癌术后复发防治体系,有效降低了肝癌复发率,成果在43家大型医院广泛应用,使约6000名中晚期患者获得治愈的机会。

  他医德高尚,2019年获得广西医师协会第一届十佳医师奖;他积极投身医学教育事业,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

  廖燕庆

  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站长助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她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34年,用所学所能改变广西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落后面貌。

  广西首个核电站从建设到安全运行的15年间,她带领团队跑遍核电站周围的山山水水,从选址阶段的辐射环境调查,到运行阶段的监督性监测,全面开展各种环境介质的监测采样,获取上万个监测数据,为决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2002年,广西启动建立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她作为负责组建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成员之一,搭建辐射监测平台、建立各项放射性核素分析方法,为广西辐射站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跻身全国“最强站”之列作出重要贡献。

  她心怀大爱,克服严重高原反应,一年之内先后三次深入西藏,帮助西藏辐射站建立健全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培训技术人员,助力西藏核与辐射监测能力快速提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