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经典的基石上登高原攀高峰
——汲取刘三姐文化力量推进广西文化旅游强区建设
“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给老艺术家黄婉秋的回信中指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60年前,电影《刘三姐》风靡全国;60年后,“刘三姐文化现象”经久不衰。从八桂山水与人文诞生出的经典刘三姐文化,凝聚着壮乡人民与时俱进的创新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经典的基石上,壮乡人民始终坚守民族文化初心,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入生活创新创造,不断向高原高峰迈进,以经典文化助力文化旅游强区建设,展现桂风壮韵的气派,绽放熠熠生辉的光彩。
初心——
经典流传经久不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刘三姐,从秀美的八桂山水中诞生,蕴含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千百年来,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和歌谣,流淌过岁月长河,在时代的轮回中激荡、悠扬。因为有她,广西“歌海”名扬,也造就了山美、水美、歌美、人更美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壮乡人民把这一智慧形象、精神人物演绎为舞台剧、影视精品等,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广西人的美好记忆,镌刻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坚守民族文化的初心——
1960年,广西《刘三姐》文艺会演大会在南宁举行,多个剧种、不同版本的《刘三姐》汇聚一堂,演出盛况空前。脱颖而出的彩调剧《刘三姐》随后晋京汇报演出,引发热烈反响。其中,五进中南海、四入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好评。两年时间,创下了一台歌舞剧全国巡演近500场的纪录,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一个奇迹。
1961年,故事片《刘三姐》在国内外公映,这部融合了甲天下桂林山水与经典刘三姐山歌的影片,旋风般风靡大江南北乃至海外,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其中,在东南亚上映达到万人空巷的情景,创造了在新加坡连续公映120天的纪录。
“改革开放后,我们到东南亚、欧洲等地演出,依然反响热烈。在新加坡演出时,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要签名的人……”主演黄婉秋回忆道,她发现许多华人朋友热爱《刘三姐》,是因为影片中能找到乡愁,不论是山歌,还是山水风光,都引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优秀文化的深深眷念。
2004年,由张艺谋总导演、梅帅元总策划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问世,开创了我国山水实景演出先河。10多年时间,演出近1万场次,观众逾2000多万人次。梅帅元说:“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半壁江山源于这一部,这一部的源头又是刘三姐文化,这一文化释放的能量巨大,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聪慧勇敢、善良美丽的刘三姐犹如一座文化富矿,在一代代人的传承、创新中彰显着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围绕这一民族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区在守正创新中不断丰富其内涵,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刘三姐”与时俱进、常演常新,如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反映脱贫攻坚故事、展现新时代新风貌……还有舞剧《刘三姐》、歌剧《刘三姐》、交响音乐套剧《刘三姐》、儿童版音乐剧《刘三姐》……据不完全统计,到如今以刘三姐为题材的彩调剧、电影、歌剧、舞剧等文艺作品达上百种,世界共有逾百个剧团、数十个剧种排演了《刘三姐》,使“刘三姐文化现象”经久不衰。
“刘三姐是几代人深刻的历史记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所独具的强大基因、强大的生命活力、深厚的群众基础,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代。”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吕育忠评价道。
创新——
精品迭出精彩纷呈
孕育出经典的环境,必是产生精品的土壤。
继承和创新,成就经典艺术的永恒魅力。刘三姐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成为广西生生不息的文化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文化的地位作用,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找灵感,不断创作出富有历史底蕴、充满时代气息、散发泥土芬芳、展现桂风壮韵的精品力作。
自治区党委、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同时理顺自治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推动3家自治区直属文化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工作部署,2018年,我区启动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2020年6月,工程首批40个扶持项目取得阶段性丰硕成果,180多件优秀作品深情讲述了恢弘大气的家国故事、感人肺腑的广西故事、奋发进取的当代故事。
创新机制激活创作,精品力作精彩纷呈——
广西戏剧,十分“有戏”。壮剧《牵云崖》入选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创作扶持工程,壮剧《百色起义》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入选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创作扶持工程,彩调剧《新刘三姐》入选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创作扶持工程;壮剧《百色起义》、彩调剧《新刘三姐》《刘三姐》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影视出新,荧屏闪光。电影《黄大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电影《秀美人生》感动观众、激励人心,全国公映掀起观影热潮;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让人看到团结奋进的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剧《北部湾人家》《沧海丝路》等上映收获广泛好评。
文化品牌根深叶茂,春风沐浴繁花似锦——
“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广西出版现象”文艺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增强。就在刚刚出炉的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我区入选11个奖项。多部精品图书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荣誉等。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我区一举摘获三枚大奖。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我区有多达82件美术作品入选……
“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不断创新创意、提档升级,目前已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展现壮美广西新风貌的亮丽名片……
信心——
文旅强区扬蹄奋进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从刘三姐文化到八桂文艺繁花,从文艺精品到文化品牌……广西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我区文化旅游强区注入了灵魂与活力,增添了信心与光彩。
2019年1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首届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期间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6月11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召开广西文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回信精神座谈会,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探讨研究推动广西文化文艺繁荣发展。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一段时间来,全区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结合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投入实际工作之中,为广西文化旅游强区建设添火加薪。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甘霖表示,我区将通过实施文化名家培养、广西优秀剧本扶持计划、广西艺术精品推广展演计划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全力打造“广西有戏”品牌。同时加强优秀文化传播推广,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刘三姐”文化载体,打造“刘三姐”文化大IP,建立健全“刘三姐”等艺术精品与旅游等多行业的融合发展机制,让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严霜表示,将持续推进“刘三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创作与创新,不断提升“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等广西各大文艺品牌影响力,努力打造民族文艺精品力作,塑造优秀民族文化品牌。进一步优化文艺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实施相关项目,充分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的文艺人才。
目前,广西文旅发展“十四五”规划已通过评审,《规划》提出构建广西文旅现代产业体系、广西文旅高品质服务体系和广西文旅现代化治理体系三大体系,打造“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环广西国家旅游风景道”“一键游广西”智慧旅游、“长寿广西”“广西有礼”和“广西有戏”六大品牌。实施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提升工程、文艺精品创作“登高原攀高峰”和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国家级和世界级文化遗产创建工程等十大工程。
日前,广西新电影《刘三姐传奇》亮相上海电影节;庆祝建党百年广西红色游学精品线路如火如荼开展;我区近20个百亿元以上重大文旅项目稳步推进……全区文旅系统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在传承民族文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深化农文旅融合、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等方面谋篇布局,精准发力,开启文化旅游强区建设新征程。
经典蓄力量,扬帆再远航。八桂文脉如同奔流不息的春江水,激情澎湃,奔涌向前。(来源:广西日报 记者:林雪娜)